论文模板

实施“两藏”战略 更好发挥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

文/王小飞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粮食生产稳不稳,备受世界瞩目。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蔓延的大背景下,一些国家纷纷限制粮食出口,进一步凸显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和国内外粮食供求新态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的重要举措。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只有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软硬件同时发力,才能确保粮食关键时刻能产得出、供得上。

       一、确保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性要素,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藏粮于地”战略的实质是通过适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让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产能,实现粮食稳产高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为此:

       (一)严守耕地红线不动摇。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5,然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据统计,2013-2016年每年减少耕地约100 万亩(占补平衡后),乱占耕地、违法批地、浪费土地,以及用劣地、坡地、生地补充耕地的现象仍然存在。守住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稳定产粮大县耕地面积,把耕地保护政策落到实处,以确保耕地数量。

       (二)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统筹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明确不同政策的侧重点,综合制定实施方案,协同推进项目建设。通过轮作休耕、水肥利用、土壤调理等措施,降低耕地利用强度,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用养结合,促进耕地质量持续提高。

       (三)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力度。针对不同地区污染情况进行分区分类施策,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置能力和水平。实施土壤生物改良、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提高被污染土地的利用率。加强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田系统抗灾能力。

       二、确保粮食安全,出路在科技

       耕地有限,科技进步无限。强化科技支撑是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着力点,依靠科技进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藏粮于技,就是通过良种培育、农业防治、农业机械、仓储加工、标准化生产等科技攻关,构建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方向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科学精准地控制粮食生产过程,确保我国的粮食数量安全水平和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向好向优,其中农业科技功不可没,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9.2%。今后:

       (一)以生产能力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与集成。良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针对消费结构升级、生态安全、效益提升的新需求,要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培育高产优质、环境友好、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品种。加快研发绿色高效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减少环境污染。强化科学施肥、绿色防控、节水灌溉、加工储运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的绿色化程度。

       (二)以生产效益为核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打造“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研发和协同推广粮食丰产科技的技术集群长效机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追溯管理、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形成全程追溯、预警提醒、在线答疑、科学经营的发展模式,从源头上解决农业生产投入品安全及病虫害防治问题,从环节上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标准化和智慧化问题。加快构建适合“互联网+粮食电商销售”“订单农场”“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规模化生产综合技术模式;加快拓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与服务链,创建区域公共品牌、行业品牌,增强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鼓励科研人员技术转化,提升农技推广水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以长期发展为核心,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利用数字技术助推粮食生产决策的便捷化,实现粮食生产体系的高效化。加强对粮食主产区气候、土壤、微生物、病虫害等重要生产要素长期性数据的观测与搜集,开展粮食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建立和完善与粮食安全相关的种质资源、土壤水质环境、病虫害、质量品质等数据库。通过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农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渗透,推动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发展质量,探索粮食生产的运行规律,推测未来发展趋势,预警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风险,真正将粮食安全与农业信息化结合起来,促进粮食安全的长期发展。

       “地为粮之源,粮为民之天,民为国之本”。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殷殷嘱托,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深入实施“两藏”战略,加快构建高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有品无量”“有品不优”和“产非所需”等供给侧问题,更好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压舱石”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